浏览人次: 6747

史汇(旧版)

定期出版学术性刊物《史汇》。 以下为各期刊物内容之简介:

第一期

访问专家学人,就其专门领域谈其研究概况与未来展望,以及史料解析与介绍;学生论着方面,除了五篇的研究论着之外,尚有评论专书,与介绍台湾各大学历史研究所有关台湾妇女研究硕士论文之研究评介;书末对于本所与美国伊利诺大学亚太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之「台湾与四邻—文化、政治、社会与经贸关系之探讨」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专题报导。

第二期

包括四篇校外教授来本所专题演讲的讲稿,五篇学生论着。除上述文稿外,尚附有〈一九九四、一九九五学年度全国各大学历史研究所博、硕士论文目录〉、〈相关史学期刊出版目录索引〉与〈台湾地方文史工作单位指南〉等,提供全国历史研究所研究生和史学工作者参考的目录索引,为本期的一大特色。

第三期

整理学者来本所作研究讲座之记录外,本所研究生分析中国厦门大学近年来对于台湾史研究之情形,书末亦附该校台史所出版之《台湾研究集刊》论文目录。此外,报导本所与国立清华大学师生所组「地方社会的跨学科研究研读会」,并刊载本所师生对屏东东港角头庙的田野调查报告。

第四期

收录本所教师对于概念学习与历史教学之研究文稿。而本期之研究专辑为「自然灾害与历史记忆专题」,乃鉴于九二一大地震之发生对于台湾社会造成的广泛影响而起,包括三篇相关文章,整理发生在台湾的清代地震灾害、一九三七年中部震灾与八七水灾。除灾难史的研究及灾难受创经验的呈现外,对于灾难的人文观照,在建构人民的集体记忆与对当下所处环境的认同与关心上,皆能提供反思的空间。

第五期

继第三期本刊之刊载,本期持续报导「地方社会的跨学科研究研读会」之八十八学年度会议内容。研究专辑为「战后的国家与文艺专题」,收录三篇相关文章,以战后政府对台湾戏院的接收、电影的管理与台语流行歌曲的发展,探讨国家与文化的关系。

第六期

本期之研究专辑为「明史研究」,收录一篇吴振汉教授的近着〈明代中叶私修国史之探析〉及五篇研究生习作。此外,〈台湾海洋史年表初编(1895-1944)〉收录四大类与海洋政策、船舶活动、海事教育等活动有关的大事记为本期的另一特色。

第七期

第七期《史汇》的专题,是对台湾史历史分期重新作一番检验与省思,分由五位在学硕士班学生从各个角度来提出看法。在个人研究论着专栏,有吴学明教授的〈基督教长老教会在南台湾的传教与扩展,1865~1945〉一文刊登,其馀另有八篇关于军事、人物思想、地方产业等论文着作的登载,从不同角度,阐述研究新看法。

第八期

《史汇》第八期的主题为「报导下之台湾」,运用日治时代的报纸,从不同角度与空间来探讨日据时期的台湾,在政治、经济、社会或是区域的发展,呈现出来的面貌以及评价。另有两篇书评与三篇个人研究论着,其中一篇为吴振汉教授〈一则明末邸报新闻小考〉,值得阅读。

第九期

本期专题主要以「明清变动社会的探讨」为主题,收录文章三篇分别有硕博班的学生。另在研究论着及书评方面则有对明万历年间的矿税问题、国民政府时期的海军研究、朱一贵生平考略、从明史料中看陆光祖以及对日治时期大溪绅商的研究和评析,为本期在内容上丰富许多也增添不少多样性文章。

第十期

因为稿件收录的取向,第十期《史汇》的内容有台湾历史与社会文化专题研究七篇,研究论着四篇,另有两篇书评及一篇研究回顾等。其课题多偏向明清史与台湾之历史社会文化。本所历来皆以明清史及台湾史研究为发展主轴,未来亦朝向明清以降之两岸发展史为续曲,故学生研究主力乃多分布于此。

第十一期

总计这次专题研究所收录的七篇文章中,本所同学也收录了四篇佳作,足以说明同学们在这些研究领域上的努力与杰出表现。在书评的撰写上,本期也有三位同学分别针对林桶法、张戎(Jung Chang)、乔‧哈利戴(Jon Halliday)以及陈培丰等诸位教授的三本大作,提出他们自己的看法与思考,其成果也值得肯定。

第十二期

本期《史汇》收录六篇专题论文,五篇研究论文,以及一篇书评。除近几届硕士班同学于各领域研究成果的佳作外,更收录本所吴振汉教授的〈高攀龙与王国维之死比较分析〉,以及李力庸教授的〈日治时期米谷自治管理政策背景与实施(1936-1939)〉两篇论文。

第十三期

第十三期史汇收录了七篇专题论文,领域包括了明清之际的思想、律令、中国形象,日本治台时期的地方社会,以及国民党CC系的研究。秉持本所着重明清、中国近代和台湾史研究的方针,将这些领域范围内的同学作品做一统整探讨。另外收录一篇翻译介绍「法式新史学」的书评,开拓不同的视野,最后是九十七学年度全国各大学历史所硕博士论文目录以及本所活动纪要。

第十四期

本期《史汇》总共收入九篇文章:四篇专题研究,四篇研究论文以及一篇研究讨论。专题研究之主题为「政治与士人」,此次主题荣幸收录吴振汉教授〈从日记到野史─文震孟、文秉父子的史事传承〉,对于欲使用古人日记为一手史料参考者,是一篇值得阅读和了解使用方法之文章;此外三篇由人物、职位、事件三种不同角度和层面来表示「政治与士人」之主题分别为洪意筑〈明初胡惟庸案之研究〉、刘政贤〈明代通政使司之发展困境〉以及吴柏岳〈王士性早年读书及游历〉。研究论文多为本所学生心血之结晶,主题内容为明代与日治时期为主,有史曜菖〈万「恶」之首:试析《吕晚?先生四书讲义》对「私」的诠解〉、江定育〈从《台湾汉文日日新报》看1905─1911年的海难〉、梁雅惠〈日治时期博览会中「台湾喫茶店」之研究〉以及林佳桦〈战时儿童保育会之宣慰活动〉。研究讨论则有何幸真〈承袭、回应与发展─台湾清史研究中的「汉化」论述〉一篇。另附有〈九十八学年度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活动纪要〉和〈九十八学年度全国各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博士论文〉。

第十五期

因扩大对外征稿因素,开放为各界与历史相关学术论文、书评发表的平台,并由台湾各地专业领域的教授担任审稿人员。也因此,自本十五期开始,《史汇》当中的论文已不侷限于明清至近代的两岸。第十五期《史汇》有专题论文六篇,书评一篇。专题论文为蒋武雄〈从宋臣陈襄《神宗皇帝即位使辽语录》论其使辽事蹟〉、Severina Balabanova〈FEMININE PARADIGMS OF BUDDHA`S LIFE (A COMPARISON OF BIQIUNI ZHUAN 比丘尼传 AND SCROLL 23 OF JINGL? YIXIANG 经律异相)〉、史甄陶〈论朱熹与崇安刘氏家族的往来〉、林伯瀚〈战前军官训练团之研究(1933-1935)──以陈诚为中心的考察〉、施承志〈一九四九年前后永灏轮修理情况之述评〉以及杨东叡〈日治时期台湾占卜文化之研究〉。书评则有曾献纬〈评介黄绍恒着《台湾经济史中的台湾总督府 施政权限、经济学与史料》〉一篇。此外,十五期《史汇》书末附有附录〈九十九学年度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活动纪要〉及征稿启事。

第十六期

《史汇》有专题论文七篇。为简月娟〈书法「形式」与「内容」再诠释──以帖派「经典」形成史观为主轴〉、邱煜炫〈吧城华人公馆《公案簿》的内容特色与史料价值评析〉、郭永发〈明代山东养马政策之研究〉、阮湧?〈马来半岛华人甲必丹制度的演变〉、黄?颖〈金耀基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研究〉、杨可伦〈塑造工人之城:以大跃进(1958-1961)期间上海乡土教材中棚户区及其127居民形象为例〉以及陈思贤〈中华民国与沙特阿拉伯王国建交历程〉。此外,十六期《史汇》书末附有附录〈100学年度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活动纪要〉及征稿启事。

第十七期

《史汇》有专题论文七篇,书评一篇。专题论文为郑政诚〈战时体制下台湾原住民青年与学生的观光旅行(1937-1945)〉、郭永发〈明代福建仓储政策研究〉、?景瀚〈马士英与福王登基之研究〉、郑丽榕〈动物养殖的文化史: 以近代台湾大家族园林与田生活为例的探讨〉、陈凯雯〈日治初期基隆筑港调查委员会之研究〉、李柄佑〈列强华北驻军问题与撤兵交涉(1902-1914)〉以及陈建宏〈日治时期台北的都市化 ─ 以自来水道建置为探讨中心( 1907 -1933 )〉。书评则有李强〈《古代地中海与中国关系研究》〉一篇。此外,十七期《史汇》书末附有附录〈101学年度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活动纪要〉及征稿启事。

第十八期

晚明史家的竞合关系——以徐学谟王世贞为例/吴振汉、近代长崎华商的妈祖信仰文化/朱德兰、佛典诠释历史上的再思考:以《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中情绪管理回归为例/杨琇慧、晚明卫所与州县关系探研——以泗州卫月粮为线索/郑宁、抗战前国民政府兵工署兵工委员会的人事分析(1928-1937)/叶国维、1945-1949年台湾旅游发展与大陆游客之研究——兼论台湾旅行社之角色/庄濠宾以及胡耀邦与邓小平之间的合作与冲突/邱志诚。

第十九期

《史汇》至今已发行二十年。本期投稿来自台湾与中国大陆,共计十四篇论文;经过严格的审查,以及编辑委员会的充分讨论后,决定刊登〈朱燮元的家世与早期官宦经验(1566-1620)〉、〈从《赤崁集》看清代台湾海防同知的处境与心境〉、〈东亚津梁─台湾航海岁计的成立与影响(1895-1905)〉、〈日治时期公学校台籍男性教师的薪资变动研究〉、〈战后初期台湾山地选制的建立─以基层民意代表为例(1946-1951)〉、〈华侨与战后台湾观光事业(1956-1990)〉、“In the Beginning, There Were HermeneuticalMistakes of Church-State Relations in China”等七篇文章。其中,有五篇属于台湾史,讨论主题涵盖清代、日治到战后的政治、社会与经济,故将本期定为台湾史专号。

第二十期

本期投稿的论着计有一般论文五篇、研究纪闻一篇与书评一篇,其中在一般论文部份,经校内外学者专家严谨审查后,计刊登三篇论文。首篇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杨镇魁所撰的〈明太祖时期中央审判机关的渊源与变迁—以大理寺设置为例〉,除叙述明代大理寺设置的背景及过程外,亦进一步分析大理寺恢复设置的原因、明代司法机构的权力分工及大理寺对中央司法机构审判流程的影响。

第二篇亦同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的齐汝萱,其所撰的〈触邪崇正—清代官方政策与律例法典中的民间秘密宗教〉一文,以清代历朝《大清会典》中有关民间秘密宗教法条与相关规范为材料,除观察清朝法律禁巫师邪术相关条文的沿革外,亦探讨清政府在处理民间秘密宗教态度上的各种转变。

至于第三篇论文则为本所在职专班硕士叶家瑜所撰之〈从战后台湾报纸内容看减肥观念的形成(1945-1980)〉,以身材审美观变化与胖瘦健康观念的转变为分析主轴,利用战后台湾各报纸报导内容,探讨1950年到1980年间台湾减肥观念的形成及减肥群众的拓展。

除三篇论文外,国立中正大学历史学系郭秀玲教授所撰的〈学科分野持续或迈向跨领域结盟?—哈佛访问研究纪闻〉一文,则以美国哈佛大学学科发展方向与学科发展史为例,说明国际学术界的跨领域研究趋势与跨界合作(学术、社会与实务)的重要性与必行性。而本所硕士,现任桃园复旦中学历史科的史曜菖则针对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毕仰高(Lucien Bianco)教授的新着《中国革命的起源:1915-1949》一书给予评析,除介绍内容大要外,亦针对该书论点、名词、年代之误植与未竟之处,提出意见。总计上述五篇文论,使二十期本刊生色不少。

第二十一期

本(21)期刊登的论着计有专题论文三篇与一般论文三篇。在专题论文方面,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系林威杰博士所撰写之〈收编、改编与第二次「国共合作」成形:抗战前张冲的角色〉、国立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候选人林佳桦小姐所撰之〈1950年代国民党对民众宣传台湾为「复兴基地」形象之成效初探〉及本所硕士郭志晖先生所撰之〈试论费希平胸怀大陆下的重要主张与贡献〉,共同架构出本期的「党国政策与宣传」主题。

至于在一般论文方面,首篇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候选人陈建宏先生所撰之〈明代辽东的军事布防:以卫所、边墙与道区为论述中心(1371-1618)〉。第二篇则为本所在职专班硕士赵逸帆先生所撰之〈晚清北部台湾「分家」诉讼之研究—以《淡新档案》之「争财」等类型为研究对象〉。第三篇则亦为本所李力庸教授所撰之〈台湾农业,台湾农业:战后初期农业杂志之刊行与功能(1947-1953)〉。

第二十二期

       本(22)期刊登的论着有食物、科学与女性:民国时期《妇女杂志》中的饮食论述、西方医学传播下哺育卫生观念呈现──以《妇女杂志》为中心、日治时期台湾社会的疯狂体验: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为例 、台湾考察着述中的近代化与殖民统治观察(1911-1936)──兼及考察者的文化情怀 、嘉道时期国家权力与社会秩序的重整──以道光七年南汇京控案为主、跨出区域:全国棉花市场下的荆沙社会 、评介陈文松着《来去府城透透气:一九三○~一九六○年代文青医生吴新荣的日常娱乐三部曲》 移动、感官与城市文化──关于「物」的台湾文化史的几点思考